在清真認證的把關過程中,檢驗在必要的時候是一項不可避免的把關方式。但以目前台灣的檢驗方式,我並不認同一開始就把產品送檢。
動物性基因檢定,可以檢驗出一個產品是否有包含動物性成分,進一步可以檢驗出產品成分包含來自哪些動物的成分(雞、鴨、牛、羊、豬、魚...等)。聽起來很方便,如果檢驗都驗的出來,清真認證的把關工作不就輕鬆多了嗎。
但很不幸地,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容易。起碼就我所知,檢驗有它的盲點。
首先,有些產品無法做動物性基因檢定,也有些成分是驗不出來源(是植物性或動物性)的。例如:脂肪酸(fatty acid),脂肪酸可能是植物性、動物性或是合成的,但卻無法檢驗出來源。換句話說,檢驗充其量只能檢驗出這是脂肪酸,但是不是動物性來源,檢驗無法告訴你。有些經過萃取轉換的成份也有同樣的問題。
其次,有不少產品的製程會使用酒精,只要產品含有酒精,哪怕是只有0.01%的含量,檢驗都驗的出來。不過若是在成品中酒精已經完全揮發,檢驗也無法告訴你製造過程有沒有用到酒精。
再者,檢驗單位並無法分辨送檢的產品或成分實際上是否跟送檢者的敘述相符。廠商在送檢的單據上寫著送檢物品是A,檢驗單位就會相信該物是A。如果廠商說送檢的是A,實際上卻把B拿去檢驗,檢驗單位並不會知道,清真認證單位當然也無從得知。對於有心隱瞞某些事實的廠商來說,這樣的偷天換日實在易如反掌。這也是檢驗讓我感到最詭異的一點。除非清真驗證單位的人員能親自到廠商的原料或成品倉庫取樣,然後親自送檢,否則送檢只是一種便宜行事的方法,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至於把關的成效有多少,我個人持保留態度。
當然我們不應該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可否認地還是有很多守法守規矩的廠商,不過就算只有1%的廠商不誠實,肩負對全球十五、六億穆斯林的責任,我們又豈能冒這種風險?
難道檢驗完全不可信嗎?倒也不是。只是說送檢的前後還需要做很多功課。先了解產品和原料特性、來源(動植物、合成)、製程等等,再針對有疑慮的地方考慮送檢的必要。
2011/6/3更新:
從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黑心食品塑化劑事件裡,我們可以找到不少「不能相信廠商自行檢驗結果」的證據。
例如: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6376750.shtml
這個新聞裡我們可以發現,「檢調懷疑,賓漢可能以無含可塑劑的起雲劑,交給衛生單位檢驗,取得檢驗合格的許可證明後,卻賣含可塑劑的起雲劑給下游廠商。」
可見我並不是亂說或亂猜,真的是有這樣的事。
我個人沒有檢驗的相關背景,只是針對我知道的部分說明和經驗的分享,若有缺漏歡迎指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意見請留言!!